《中庸之道》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鮮”“與”“狷”“和”“同”“賊”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孔子社會理想的哲學基礎——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
3、背誦重點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學重難點:結合具體章節,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中庸的本質內涵。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說起“中庸”,人們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義者聯系起來,認為中庸是騎墻主義、調和主義。如在評價某人的觀點時,喜用“此人的話是對的,不過太新了”加以評述;又如中國人的信仰態度,講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這些都被認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賦之以貶義的色彩。
中庸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卻因人們的曲解和誤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應有的光彩。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中庸之道》來正確地理解中庸,認知中庸,還原她本真的面目,進而感知她動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其含義:
孔子曾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謂中庸呢?一般理解為:
①“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處世原則,主要指折中、適當、不走極端。庸,用,“中庸”即以中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說,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課文注解)
以上為抽象的中庸概念,試舉例闡述:如古人為父母守喪以三年為期,“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過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為不妥,三年就是“喪之中庸”;又如辦一件事,辦到九分,是為不夠,辦到十一分,是為過頭,皆是不“中”。必須辦到十分,恰當好處,始稱為“中”,這就是中庸之道。
板書: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閱讀6.29章,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傳之道,《堯曰篇》記載,堯命舜:“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亂,先王之道廢。故孔子不免發出“民鮮(音xiǎn,少義)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視為道德的一種,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見,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輕易企及,當以發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內涵:
1、讓學生參照課文詳注,閱讀17.13章、13.24章、17.24章:
師: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為中庸。根據大家的生活體驗,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應是怎樣的形象?請作舉例說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兩面討好;因他善能取悅于人,并能博得周圍人們的認同。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對同學的錯誤視而不見、隱瞞不報,而對老師的盤問巧于周旋應付,裝作一付盡責盡職的模樣,既不開罪同學,又給老師留得好印象。簡直是圓滑之極!
師:說得好,你對好好先生可謂知之甚深。孔子把這些好好先生稱之為“鄉原”,并深惡而痛嫉之,視之為道德的破壞者。那么,我們如何理解“鄉原,德之賊也”( 17.13章)?
生1:我認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場,是由于周圍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實則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