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蘇軾詞兩首
二、重點語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剖析:從“遙想”到“檣櫓灰飛煙滅”,刻畫周瑜少年英俊,從容對敵的雄姿,抒發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幾筆,就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公瑾”,周瑜的字。“小喬”,喬公的幼女,嫁給了周瑜。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一句,既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同時也是在向人們暗示: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方能使東吳保有江東,否則難免出現如詩人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就強調了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裝束儒雅,風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對這次戰爭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綸巾”,青絲帶的頭巾。這種裝束是三國時期儒將常有的打扮,蘇軾用來刻畫周瑜,以表現他臨戰的從容鎮定。“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水戰火攻的特點,集中概括了這次戰爭的勝利過程。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
結構圖解
《念奴嬌•赤壁懷古》結構如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結構如下:
主旨探討
有關這兩首詞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了、雄偉蒼涼的古戰場,由憑吊古人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酣暢豪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整體藝術表現主要是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一種恢弘崢嶸的意境。先是由“大江東去”建立起博大、開闊的空間意象,再從“千古風流人物”帶出時間的長遠,空間的長江水變成了時間的洪流,沖刷著“故壘西邊”的歷史,拍打著“亂石穿空”的巖岸,映現出“雄姿英發”的身影,激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全部的詞作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這么一種心情,這就是這首詞的主旨所在。全詞筆力雄健,一氣如注,一洗婉約詞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鄉之情與低回婉轉之調,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因而被譽為“古今絕唱”。
風趣幽默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筆調風趣幽默,主要表現在語帶雙關。以“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句為例:芒鞋,即草鞋。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竹杖芒鞋輕勝馬”,就是要拿“竹杖芒鞋”和“馬”對比,就是要拿穿著芒鞋、拄著竹杖的閑人隱者與騎著馬的官人、忙人對比,得出一個“輕勝馬”的結論,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筆調的風趣幽默,和本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情志是和諧的,因而這首詞使我們在談笑風生中受到啟發,在機智詼諧中得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