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琵琶行并序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權貴打擊、貶官江州司馬次年的作品。詩人因這次政治迫害而憤懣、感傷,但在荒僻的江州,無處發泄,只好將一腔愁悶郁結心底。一個蕭瑟的秋夜,詩人送客潯陽江頭,偶遇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遭遇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訴悲憤之情,寫下千古絕唱《琵琶行》。
詩歌描寫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作者對琵琶女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詩人還借琵琶女的身世來觀照自己被貶受屈的不幸境遇,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主題深刻而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可以說,在封建時代里,琵琶女形象和詩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長篇敘事詩,既是唐代七言敘事體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創作的又一高峰。詩一問世,即廣為流傳,遠揚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誦不衰。其中有關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寫,運用了比喻、擬聲、疊音等多種手法,精彩紛呈,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國古典詩詞中形象描繪音樂的代表作之一。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剖析:聲音是從水面上飄過來的,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使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急欲探尋這種美妙聲音從何而來。這里作者首先寫了主人和客人的行為表現,概括出主人和客人對琵琶聲的神往,從側面表現出琵琶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2.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剖析:“尋聲暗問”,順著聲音小聲地問,寫出了聽者因被樂聲吸引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其實這也是從側面寫樂聲的感染力。從詩開頭的環境描寫所營造的氛圍來看,琵琶聲或許是凄苦的,作者的尋聲暗問,其實也暗含了對彈奏者的同情和關注。“遲”即“遲疑”之意,寫出了琵琶女猶豫不決的神態和心理,本來,孤寂之人,遇人相問,當是很高興的事,可琵琶女卻猶豫不決,看來其必有隱衷。
那“彈者”究竟是誰?其實,不用詩人發問,我們讀者也早就急欲知道了。可是,琵琶女不僅是“欲語遲”而不肯回答,而且還不肯露面,讓讀者心中更添了一層懸念。
3.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剖析:這一句描寫琵琶女羞答答的樣子,極為巧妙傳神,為流傳極廣的千古佳句。琵琶女由于種種原因不愿出來,“千呼萬喚”出來之后還用“琵琶半遮面”,寫出了她的羞澀神情,反映出她此時的復雜心理:一方面自慚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對于別人的盛情邀請既有所顧忌又不好拒絕。表現了她不愿意見陌生人又不好不見的不安與局促。
4.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剖析:彈奏之前即傳情,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琵琶女技藝高超,調弦試音就已打動聽者;另一方面,調弦試音都能融入感情,可見彈奏者已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為什么會“先有情”?會有什么樣的“情”?這就為詩歌設下了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