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備課
《羅密歐與朱麗葉》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人文主義: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潮。①人道主義的另一譯名。②以人道主義、人性論、人文主義為中心的資產階級的文化思想。
(摘自《語文知識詞典》)
二、課文析讀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美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它詩意盎然,熱情充沛,被人們稱為抒情悲劇。
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羅密歐與珠麗葉》就充分體現了悲劇的藝術魅力。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死仿佛有一種蕩人心魄的力量,讓人們咀嚼著這幕劇的深邃內涵和藝術魅力。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美首先體現在情節的曲折性。從課文節選部分來看,當人們正在為帕里斯和羅密歐這兩個熱血青年相繼死去而痛惜時,作者卻偏偏讓朱麗葉醒來,讓人們不由得惋惜羅密歐為什么那么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再遲來一會兒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這可以說是濃墨重彩的悲劇。勞倫斯長老的敘述更是讓人感到在傷痛的心靈上撒鹽的感覺。不管主人公會有多少活的可能,他們都沒有逃脫一死的命運。面對強大的封建觀念和世俗觀念,他們只有以死來捍衛愛情,以死來向封建倫理道德宣戰。痛定思痛,人們不能不為那個扼殺人性的時代而憤怒。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美還體現在主人公面對死亡昂揚無畏的態度上。朱麗葉是那般美貌,雖然已失去了呼吸,躺在墳墓中,她的手臂、她的眼睛、她的嘴唇還是那么迷人。她是一點“嬌紅”,她的墓是一座“芳墳”。帕里斯和羅密歐為朱麗葉天使般的美艷而折服,他們為朱麗葉去死像是一種挑戰和享受。尤其是羅密歐的大段獨白充分表達了他對朱麗葉忠貞不渝的愛戀。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喜劇的大團圓結局而告終。悲劇主人公一個個相繼死去,最終換來了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個家族的牽手言和,這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但幾千年的封建觀念對擁有封建觀念的人做出了懲罰,他們的和解讓我們看到了人文主義勝利的一絲曙光。
正如羅密歐所說,他們的墳墓將是一座燈塔,為后人指明方向。
(選自“杭十四中”網,作者向陽,有改動)
三、類文薦讀
哈姆雷特(節選)
(哈姆雷特上)
哈姆雷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于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誰愿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后,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