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林則徐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意。
2.感悟詩中深厚的愛國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作者,背誦詩歌。
作者
林則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慶進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次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協同兩廣總督鄧廷楨、水師提督關天培,與英美鴉片販子進行了堅決斗爭,迫使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及外國煙販繳出鴉片,共237萬多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同時,林則徐等大力整頓海防,加強戰守,組織團練水勇,并多次打退英軍武裝挑釁。
1840年,英國借口保護通商,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林則徐等在廣東指揮軍隊堅決抵抗,多次擊退英軍。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妥協投降,反將林則徐撤職,另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
1841年英軍攻陷廣州,占領香港,次年又攻陷上海、鎮江。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
1842年,林則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與家人告別時,做了題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這聯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聯。詩人氣概昂揚,明確表示:縱是被貶遣戍,只要對國家有利,不論生死,也要去干;豈能因為個人禍福而避后趨前。此時此境詩人深懷憂民之心,忠君之意,難忘報國。
背景
林則徐在1840 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抗擊英軍,震撼中外,成為一代民族英雄。然而,清政府昏庸腐敗,喪權辱國,反移罪于林則徐。1842 年8 月,林則徐忍辱負重,自西安啟程赴新疆戍邊。
賞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千斤重擔,激烈斗爭,使自己心神長久疲憊。“力微”則是謙詞。如果再一次用盡衰弱的體力和平庸的才智,那一定支撐不下去了。這顯然是安慰家人的話,言外的意思是貶赴新疆,就不會再“久神疲”了,否則反而會“定不支”的,你們放心吧。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難道林則徐安于戍邊賦閑嗎?當然不是。如果利于國家(的事),自己就會不顧生死(去做的),豈能考慮禍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
迫于時局,自己只能退一步,韜光養晦。這是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于是有下面兩句。“生死以”,即“以生死氣份“避趨之”,即“之避趨”, 這里“之”同“以”, “以避趨”來對待“禍福”。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謫貶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厚重,而當戍邊之卒剛好適宜退隱在家。
這是在皇權高壓下的官場話,只能這樣說,也是退一步寬慰家人,言下之意是:比坐牢殺頭好多了,自己戍邊養拙也不算壞啊。這樣說,可見詩人寬慰家人的拳拳之心。終于,詩人化苦難為一笑,特地對妻子說了知己話。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詩人特地給老伴講了古人的故事,請妻子試吟一首詩,來“斷送老頭皮”。
堂堂欽差大臣,同老伴講故事,還戲說“老頭皮”,可見詩人對家人、對妻兒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厚感情,也顯示了自己的寬廣胸懷。
小結
這首詩,從自己“久神!钡纳眢w說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又說容易為家人接受的寬慰言語,最后還戲說老伴,表現了詩人在蒙難背景下的為國為民的情思和眷戀家人的濃濃親情。詩中有警句,有戲語,亦莊亦諧,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