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必修三1
教學目標:1、 了解荀況及其主張。
2、 了解本文的條理性及運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明白、生動的寫法。
3、 了解荀況對于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的論述,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要,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4、 理解幾個文言虛詞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 第一、三兩自然段的教學。
2、 難點:以生動、通俗的比喻為論據。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 導入:
1、新課導入: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鑒。
2、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二、 課文賞析
1、 師范讀課文。
2、 生自由朗讀,掃清字音障礙。
3、 生齊讀課文,師點撥指導。
4、 生借助注釋工具書梳理課文。
5、 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