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選讀》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個觀點。
2.課堂練習:就《孟子》的某一“點”(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點,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等)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論文,要求觀點鮮明,論據確鑿,切入點小,角度新穎。
3.課后評改:選擇有代表講的1至2篇習作,翻印給全體同學,要求認真修改,并寫出一百字左右的“評語”。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XX年第10期 王國彬)
關于運用“先入為主”法進行單元教學的建議
孟子的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遠”。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采取“先入為主”的辦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論辯藝術,再學習本單元的課文,用課文作例證。教學本單元擬安排6課時。
(一)安排1課時,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論辯藝
1.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標記要點。
2.教師歸納、補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內容和散文特點。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歸列如下(對①②⑥⑦可結合選編課文展開講述);
①民本主義思想;
②邦國的主權在民。
③民對不脫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④政事以民為歸宿;
⑤用人以民意為準;
⑥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⑦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⑧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是以“好辯”著稱的。他善于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牢牢掌握談話的主動權,把話題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預先構想的范圍,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結論上來。簡言之,孟子在論辯時善設機巧,先縱后擒,使論辯的對手成為靶子。 《孟子》里面還有一些文學價值很高的敘事文字,如《齊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練生動,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鏤精細,情節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譽為已具短篇小說的雛型。
《孟子》中還有一類單純發表議論的較長的篇章,如《魚,我所欲也》。雖然沒有標題,但它只圍繞著一個中心的問題作較評論述的,實際上已接近于較完整的議論文。
總的說來,《孟子》散文,無論是其中的對話體部分,還是以敘事、議論為主的篇章,主要的風格特色就是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3.閱讀“單元說明”,了解教學目標。目標見“單元說明”中的“理解” “掌握”“品味”“了解”。
4.課外完成《齊桓晉文之事》一文后的練習四——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有關資料,然后與同學交流,說說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課時,學習本單元的5篇課文
其中兩課時學習《齊桓晉文之事》,一課時學習《莊暴見孟子》和《孟子見梁襄王》,一課時學習《齊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無論教學哪篇課文,都必須重視“讀”(讀課文)、“譯”(譯原文)、“練”(完成練習題)三重奏。此外,針對不同篇目還應有所側重。
1.《齊桓晉文之事》側重論辯技巧的學習。此文的論辯技巧主要在于運用了反復問難、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層層進逼的方法。文章開頭,孟子迎合齊宣王希翼稱霸的心理,成功地轉換話題,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論點。繼而又機敏地從齊宣王憐惜牛的事實連類引發,肯定他有惻隱之心出發,施恩百姓并不難做到,批評宣王恩及禽獸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勵,也有指責。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話,承認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圖以武力稱霸諸侯。于是孟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行霸道無異于“緣木求魚”,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業,激起齊宣王試行仁政的興趣。此時孟子才將王道的主張,施行仁政的內容、步驟、方法和盤托出。用譬喻陳說事理,論列是非,是孟子論辯技巧的又一特點,如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霸道求統一天下的徒勞無功,生動形象,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