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唐•張祜《縱游淮南》)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唐•王建《夜看揚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徐凝《憶揚州》)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唐•羅隱《煬帝陵》)
盡管這些詩句細究起來有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揚州城的繁華興盛應是不爭的事實。
7.詞的過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為何而驚?該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驚 ”,返照現實揚州何等凄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
連綴全詞,由上片的紀行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應牛僧孺之召,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的表層意思看,它表現了當時文士狎妓的輕薄行為。妓女,在我們看來是病態社會的畸形兒;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則是都市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當然說它帶有自況的意味也未嘗不可。襯托,有時比直抒胸臆感時傷亂,更為含蓄有致。
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語概括出詩人的“心中之景”嗎?
——(分小組討論推薦,教師點評板書)
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華的揚州城變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紹興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顏亮親率金兵攻占揚州,在瓜洲望江亭對其下屬說:“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國”,并改亭名為“不歸亭”。
9. 古代戰亂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從讀過的詩詞中再舉幾個例子嗎?
——君不聞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君不聞杜甫的哀嘆“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廷流血成海水”。
10.歸納主旨
揭露鞭撻了金人南侵的罪惡以及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復失土的錯誤政策。
三.鑒賞(和前面分析同步進行)
[補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①青青薺麥――對比(名都、佳處、春風十里)-→蕭條冷落,昔盛今衰
[補充]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薺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了強烈反差。
②廢池喬木――擬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戰爭
[補充]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意即它們是XX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姜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咎為“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