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導學案
③、明確:不是離題。理由如下: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④、明確:對比。用前后色差之大來顯示秋風的蕭殺之力度。
⑤、明確:“夫秋”至“物過剩而當殺”。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秋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剩而當殺”。
小結:這樣,作者就運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鋪墊烘托手法,聯想想象以及對比的手法,從秋之聲、秋之狀、秋之性幾個方面來描繪了秋的肅殺。而“秋之聲”始終是描寫的核心。
2、探究二:明確: 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3、從文章第一段童子的答復中可知他是一個對生活感知尚不深刻、單純的少年,所以文末出現“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場景也不足怪了。同樣是對“秋聲”,“我”與“童子”二人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映,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當堂檢測與鞏固提高
1、略 2.b 3.略 4.a
5.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它怎么突然就來了呢?
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余烈。
6.詩的前兩句“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意為夷陵山城,地處邊遠,山重水隔,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
這表面上是在交代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春風不到天涯”,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后的抑郁情緒。
7.醉翁 宋代
8.①詩人在詞中著力渲染了妻子對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
②作者由分別---遠別---無音信---夜聞風竹---尋夢不成---燈又燼,自外及內、從現實到幻想又回到現實,使用“風吹竹”“燈又燼”借景抒情,一層層將愁苦之情渲染得深刻、凄絕。
9.關鍵地方寫得生動就滿篇生色;結尾點題處應委婉含蓄,意味深長。
10.略 (①符合“沒有……,也沒有……,但……是……”的格式。 ②要有比較。 ③語句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