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導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 預習目標
1、 知人論世,回憶有關歐陽修的內容,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2、 學習文章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寫作特點
二、 預習內容
1、走進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后以右正言(諫官)充任知制誥(主管給皇帝起草詔令)。由于上疏為先后被排擠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分辯,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知揚州、潁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文忠。
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揚唐代古文運動傳統,被公認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聲賦》作于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是他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 復習學過的有關于秋天的詩句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秋詞》【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文言知識整理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
1、 忽奔騰而砰湃
2、 有動于中
二、古今異義
1、如赴敵之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實 3、金鐵皆鳴
三、一詞多義
1、既 物既老而悲傷 將軍既帝室之胄
既克,公問其故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2、金 金鐵皆鳴
于行用金
請獻十金
3、及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
其賢不及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