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教案
【教學目標】1、 把握意象的內涵,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 能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掌握閱讀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征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
【教法建議】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應從意象入手,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由27首詩組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其《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著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著多難的人生,“擔負著工作的辛苦”。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系。作為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為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李白
當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齡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費爾巴哈
所謂友情,是平等的人們之間離開了利益關系的交易。——哥爾斯
友情為人生之酒。——楊格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顯得像朋友。——德謨克里特
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 ——馬克思
3、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②這首詩揭示了友情怎樣的內涵?
③這首詩是通過怎樣獨特的視角,來謳歌真摯的友情的?
(2)預習課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4、層次結構梳理
全詩共四個小節:
第一節先具體描寫“ ”,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于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