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教案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發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