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在閱讀中領悟文章的主旨,認識和感悟人生意義。
2、使學生能夠正確分析文章結構,體會作品中作者表現出來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點、難點】
領悟文章的主旨,深刻體會并正確認識人生意義。
【教學方法】1、講個故事,2、讀篇文章,3、聽首歌曲,4、寫段感想,5、悟點道理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從何而來?
人為何而生?
人死后又會如何?
——困擾著哲學界的三大命題
一、從倫理學意義上來說,我當然是我母親生下來的;從生理學意義上來說,我當然是由一個受精卵經過283天的時間發育而成! 而當我們把自身個體放到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中時,再次為我之生感到迷惑與震憾——如果從一個人一生下來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須存在(2個個體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須存在(4個個體生命)……以此類推,人類出現在300萬年前,僅以以計算,二十年一代,15萬次。最起碼是以2的15萬次方的生命個體為基數而產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話,在整個宇宙產生的一剎那間便決定了在140億年后的你的生命的開始。140億年間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天災與人禍,只要在此間中任何一個環節,至少是2的15萬次方的個體生命中有一個出了差池,那么這個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現今出現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的根源就是一個原子或是一粒塵埃或本就虛無,我的生命來源于虛無!my god!怎么會有這樣一個結論!
二、人有生必須死,那么死亡的人將去向何處?是不是真的會以另一種形式而繼續存在呢?還是真正的徹底的消失,歸于虛無呢? 誰又能夠真正的知道? 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為他沒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過來,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為過去,死亡又是將來的事,那么人們更為關注的就應是現在----我為什么而活著?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尋找著答案。傳說中夸父是為追日而生,精衛是為填海而生;歷史中孔子是為“仁”而生,孟子是為“義”而生;當代的人呢?或曰為“中華崛起“而奮斗,或曰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努力;……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來得及思考就已經 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人搜古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
三、作者介紹
伯特蘭•羅素(英國):羅素是是當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為我國讀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學家之一。本文讀來令人感奮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義、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閱讀,去品味。 愛因斯坦曾說:讀羅素的書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我佩服羅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講得那么簡單,而且又不失風趣,他知道的東西之多讓人懷疑那是不是一個人能知的,而最最讓人驚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讀篇文章,閱讀分析文章
1、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
(1)讀出各個段落之間的差異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分析文章結構
2、板書文章結構:
(渴望)愛情 愛情帶來狂喜愛情擺脫孤獨 愛的結合見到天堂的縮影
(追求)知識 了解人類的心靈(人類) 知道星星為何發光(自然)
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社會)
(同情)苦難 饑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被折磨者 孤苦無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