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蘇教版高二《唐詩宋詞選讀》《(郁孤臺下清江水)》 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唐詩宋詞選讀》第十二專題是:“龍騰虎擲的稼軒詞”。該專題有4首,2首教學篇目,2首學生自學或老師選教篇目。本課要學的兩篇,一篇是自讀篇目,一篇是教學篇目。學習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2、理解詞的情感思想;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學習中以誦讀為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
專題目標:
1、通過本專題的學習,能夠初步了解辛棄疾詞雄深雅健的藝術風格。
2、能夠通過探究性學習,了解蘇軾、辛棄疾詞的杰出成就、不同風貌。
3、.能了解典故的類型以及在詩歌中的作用。能夠對詩歌中精警的名句進行鑒賞。
4、能夠通過對詩歌意境(境界)的體驗、鑒賞,了解意境的藝術魅力。
5、能夠結合本專題的學習,嘗試風景名勝聯(或寫景抒情聯)的擬寫。
本文目標:初步了解辛棄疾的詞風,賞析詞中的意境。
教時設置:1教時
過程:
一、導入
南宋還有一位大文學家,就是辛棄疾,前人曾有人稱他為“詞中之龍”,說他的詞是“龍騰虎擲”。辛棄疾最大限度地開拓了詞的境界:在內容上,包羅萬象,如萬花競春,尤以氣入詞,充滿狂放精神;表現方式上以文入詞,用以抒情,用以詠物,用以說理,進一步解放了詞體;語言上熔鑄百家,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陸離;風格上亦剛亦柔,亦莊亦諧,其繁富多樣為兩宋其他詞人無法比擬。今天我們學他的兩首詞《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學 《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
1、朗讀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2、看注解,補充了解作者和背景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辛棄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歡,不得志。所以,他用詩詞來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他的詞充滿一股豪放的陽剛之氣,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寫這首詞時,作者駐節贛州,常來往于皂口,這是一次在皂口一墻壁上的題字。
3、根據詩詞的特點,合理想像,理清全詞大意
(郁孤臺下贛江的水清澈呀,有誰知這里面落入了多少背井離鄉人的淚。面向西北眺望故都,可惜有無數座山遮擋。
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滾滾東流的江水。傍晚行于江邊,正讓我惆悵,豈知又聞深山里傳來了鷓鴣的啼聲。)
4、賞析(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前人評價這首詞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試加評說詞中的山和水這兩個意象和情感。
(上片寓情于景。前兩句以虛筆寫“清水”,帶出一個“淚”,表現山河破碎的憾恨,后兩句寫對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擋,表現對舊都故國的無限思念,以上,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兩句借山說水,滲透出出一股豪放之氣,在情感上是揚;后兩句又借眼前之景,一邊是江,一邊是山,一像一聲,渲染出內心深處的“愁”,又是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