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傳》課文解讀
儀鳳(唐高宗年號676—679)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應州郡保舉到京城里參加考試)下第(猶如說“落榜”,就是沒有考取),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于涇陽者(有在涇陽作客的人。“客”作動詞用。“涇陽”,唐縣名,在今陜西涇陽),遂往告別。[唐朝儀鳳年間,有一個叫柳毅的書生赴京趕考落第,要回湘濱,想到涇陽還住著自己的同鄉,就前去告別。]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快)逸(奔)道左(路旁)。又六七里,乃止。[走了六七里路程,突然間鳥起馬驚,馬就飛快地跑到旁邊的岔道上去了。又跑出六七里才停下。故事一開始,“鳥起馬驚,疾逸道左”,現象奇特,似有征兆。]見有婦人,牧羊于道畔。[這時他看到一個女人正在道旁牧羊。]毅怪視之,乃殊色(絕色、非常美麗)也。[柳毅感到奇怪,仔細一看,那女子竟是殊絕之色。]然而蛾臉不舒(眉目間不開朗,猶如說“面帶愁容”),巾袖無光(指穿戴的衣服顏色很黯淡,也就是破舊而不華麗),凝聽翔立(站在那里出神地聽著),若有所伺(等待)。[但是她的俏臉愁苦不舒,她的巾袖污穢無光。她凝神而立,好像在等盼什么。“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神態描寫,表現出一副忍受著沉重痛苦,兀自出神,孤獨無助的形象。]毅詰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柳毅問她道:“你為什么如此憂傷呢?”]婦始楚(悲哀的樣子)而謝,終泣而對曰:“賤妾不幸,今日見(被)辱問于長者。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怎能)愧避,幸一聞焉。[女子一開始痛苦地拒絕,后來才哭泣著回答說:“我很不幸,今蒙垂問,使你受辱,但是怨恨至極,也就不能羞愧退避了,請聽聽我的不幸遭遇吧。]妾,洞庭龍君小女也。[我是洞庭龍君的小女兒。]父母配嫁涇川次子。[由父母作主嫁給涇川龍王的第二個兒子。]而夫婿樂逸(喜歡游樂),為婢仆所惑,日以厭薄(一天比一天地厭惡、薄待我)。[但是我的丈夫玩樂無度,被婢女奴仆迷惑,對我一天比一天差。]既而將訴于舅姑(公婆)。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我就把這事告訴了公公婆婆。公公婆婆溺愛他們的兒子,不能把他管住。]迨訴頻切,又得罪舅姑。[等到我說的次數多了,要求更迫切的時候,這又得罪了公公婆婆。]舅姑毀黜以至此。”[公公婆婆就把我趕到這里來了。]言訖,噓唏流涕,悲不自勝。[說完,她抽抽搭搭地哭泣,不勝悲切。]又曰:“洞庭于茲,相遠不知其幾多也?長天茫茫(無邊無際的樣子),信耗莫通,心目斷盡,無所知哀。[又說:“洞庭到這,也不知隔了多遠。長天茫茫,連封書信都不能通。心里頭孤獨絕望,也不知有多么悲哀。]聞君將還吳,密通洞庭,或以尺書(信件。古時沒有紙,起先把信寫在尺把長的木簡上,有了絹帛的時候,又寫在絹帛上,所以后來就把書信叫做“尺牘”“尺書”“尺素書”),寄托侍者,未卜將以為可乎?”[聽說你要回到吳地去,如果能秘密地去通知洞庭,也許可以把信托您帶去,說不定我還真就有救了呢?”]
毅曰:“吾,義夫也。[柳毅說:“我是個講義氣的人。]聞子之說,氣血俱動,恨無毛羽,不能奮飛。[聽你如此一說,血往上撞,恨自己沒有翼翅,不能振飛。]是何可否之謂乎![這還說什么可不可以呢!]然而洞庭,深水也。[但是洞庭湖是深水。]吾行塵間,寧可致意耶?[我行于塵埃之間,難道可以前去致意嗎?]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違背)懇愿。子有何術,可導我耶?”[只怕路途一顯一晦不相通達,辜負了我的委托,又違背了我的誠心。你有什么法術,可以教給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