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解讀文章抒什么情
2、研習文章怎么抒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作者選取生活細節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達技巧,體會文章語言質樸而動人的特色。
2、探究結尾處作者若干年后補寫的這兩段的作用。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商隱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一起來走進歸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習
1、齊讀課文
2、研習情感
(1)問——作者在文中抒發了什么情?請用文中的原句來回答。
(2)問——請說說這句話的作用?
(3)過渡語設計——下面讓我們沿著這條線索來具體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與悲。
①研習“喜”
請一男生朗讀第一段,然后問——作者因為什么而覺得可喜?
②重點研習“悲”
學生默讀第二段至文末,然后問——作者因為什么而覺得可悲?
明確: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離析,零落衰敗。
師:“諸父異爨”這句話什么意思?
師:誰能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描述一下歸有光為我們展現的家族敗落圖?
師:教師范讀大家庭分崩離析的相關語句。“東犬西吠”該如何理解?
師:這個細節僅僅只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西家的狗對著東家叫嗎?狗叫有什么奇怪的?這里有更深的意味嗎?
(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師點撥:這里作者寫的狗吠是狗之間互相叫還是狗向人叫?)
師:為什么對人叫?
師:再請同學想象一下分家前與分家后狗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此處的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領悟到在細微處見深情。
(b)是乳母的深情回憶和指點,引發了對亡母的懷念。
師:作者在寫母親時抓住了哪些細微之處?
師:從母親的這個動作,從母親的這句話中,你讀到了些什么?
師:這一扣一問,固然寫出了母親生前對兒女的關懷、疼愛,但母親去看女兒,到了門外,聽到女兒哭泣,為什么不“進門”安慰?“進門”安慰豈不更能表現母親對兒女的關懷、疼愛?是“母親”家務繁忙,無暇照顧女兒?是“母親”怕女兒撒嬌,見到自己鬧得更厲害?是“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師:作者通過老嫗的回憶和指點,來寫母親生前對兒女的關懷、疼愛,這跟“悲”有何關聯?
(c)是祖母生前對自己的愛撫、教誨和期望,歷歷在目。
師:作者又是如何來寫祖母的呢?
師:請一女生來朗讀寫祖母的文字。
師:作者寫祖母跟“悲”有何關聯?
(d)是婚后生活的回憶,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師:齊讀課文末兩段。《項脊軒志》中“余既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補寫的。在這個部分中作者補寫了些什么呢?作者為什么選這些來補敘?
師:回憶母親和祖母時,無論是泣還是“長號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熱淚。為什么在寫亡妻時,卻不見一滴眼淚呢?
師:作者補寫的這兩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讀舊文,想起妻子嫁給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撫慰,以及現在妻死室壞給自己的傷痛,于是作者補寫了項脊軒在妻死前后的變化,進一步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悲和難以排遣的精神苦悶,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問——在前面分析喜與悲的基礎上,請同學來說說本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