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導學案
【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文的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分析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運用多種論辯技巧和修辭方法的引人入勝的論辯語言,增強鑒賞能力。
【學習重點】積累文言文的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式。
【學習難點】欣賞本文中孟子的論辯特色。
【方法指導】本文篇幅較長,涉及到的文言基礎知識較多,同學們要反復誦讀,理解文意,積累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深刻領會孟子的政治主張,感受孟子論辯的藝術魅力,并學有所用。
【知識鏈接】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②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
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進退的準則)。
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誦讀孟子名言:
1、仁則榮,不仁則辱。
2、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6、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7、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學習過程】
一、梳理文意:準確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掌握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加點的為重點字詞,劃橫線的為特殊句式)。
1、閱讀“齊宣王問曰……可”這部分對話。
(1)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