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達。
【教學重點】指導誦讀、指導學生欣賞散文化詩句。
【教學難點】詩歌內容的鑒賞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名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1.學生朗讀,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憶李白詩中的一些名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3.簡介李白。
……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4.教師補充:
“詩仙”來歷,源自他寫《蜀道難》。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運開始于漫游,也結束于漫游。天寶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了個侍御閑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 不甘趨炎附勢,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難》寫于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當時著名詩人賀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見到了《蜀道難》,贊嘆不已,連連稱贊說“謫仙呀謫仙!”
后人就開始稱李白為“詩仙”。
縱觀李白的詩歌創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張,使詩歌氣勢磅礴,后人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關于這點我們已經在已經學過的詩句中感悟到,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蜀道難》,再來感受他這種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濟世救民”的思想。
——板書:蜀道難 李白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先讓一個同學朗讀。
……
教師指導以下幾點。
1.正音。給下列詞語注音并注意寫法。
噫吁嚱 yīxūxī 魚鳧 fú 石棧 zhàn 猿猱 náo 縈巖巒 yíng 捫參 ménsh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