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學習目標]1、掌握《史記》一書的作者、內容、特點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5、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學習重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自學導練]
一、文學、文化常識
1、作家作品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 、 、 。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
《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八“ ”、十“ ”、十二“ ”、三十“ ”、七十“ ”,記事上起 ,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 年間。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 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 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 ”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于它們鮮明的個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善于將人物置于 當中,通過 手法并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 , 矣。”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前2XX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XX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