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教案
一、教學目標1、 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學重點難點1、 解讀蘇軾情感變化的真實緣由。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學課時:3課時(本教案是第2、第3課時)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前確定“走近蘇東坡”主題閱讀并制作語文小報、 確立研讀小組等。五、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序幕:用優(yōu)美的畫面及音樂背景創(chuàng)設和諧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 (一)、導入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yōu)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zhàn)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二)、朗讀要求學生邊聽配音朗讀,邊想象蘇軾筆下的赤壁美景,隨后交流自己最喜愛的一句描寫美景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三)、研讀討論:問題一: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問題二: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樂: 清風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朧迷離、羽化登仙 問題三: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問題四: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可分為兩個層次: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關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2、 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變 不變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