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教案
自主預習篇
【語文百花苑】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舉得很高,很高。
<賞析>
這首詩的語言,既精煉又形象。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進行有力的諷刺;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深入獨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詩的顯著特點,突出地表現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煉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說過:“詩,要有警句,如果把詩中的每一個文字比作磚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詩“要有意味深長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詩開頭四句,即堪稱詩篇的“梁柱”,這“梁柱”是詩人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的結晶,使人驚醒,引人深思。
【文本鏈接】
1.走近作者
本文選自《世界著名通訊社百年好文章――合眾社百年新聞佳作》。
2.背景資料
甘地,印度國大黨領袖、民族解放運動著名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者,享有“圣雄”稱號
甘地是在公元1867年10月2日誕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達。甘地中學畢業后,進入大學念書,但是念得并不順利,所以決定到英國留學,攻讀法律,后來考上了律師資格。在1893年5月,甘地領導南非印僑反抗白人壓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說過、建造了一個修道院――真理修道院。
后來尼赫魯成立臨時政府,回教聯盟卻堅持自組巴基斯坦國,國內暴亂四起。甘地四處撫慰難民受創的心。1948年的1月30日,印度副總理又帶來了政府的難題來請教甘地,黃昏五點多中,甘地結束了與副總理的談話,趕著去主持他最后一場祈禱會,被印度教極右分子開槍暗殺,終年79歲。殺害甘地的刺客納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個極端派別的成員,該派別完全拒絕甘地發出的善意、和平與愛的呼聲。
甘地本性節儉,關懷千千萬萬受苦的眾生,想到連換洗衣物都沒有的農民在他的面前,一絲一縷、一口糧、一枝筆,都成了奢侈的珍寶,謹慎的節用著。
甘地抨擊把知識與勞力分為兩極的觀念。他鼓勵勞動,不管在南非的農場、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監獄中,他并未減免自己清潔環境的工作。
他為修道院的孩子訂制桌椅、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同時也帶領印度三億人民爭取民族自由。勞心者不該因治理而不服務,勞動也不是專屬勞工的天職。甘地對生命充滿無私的愛,他愛受苦的賤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戰種族制度,喚起印度人公平的對待自己的同胞。他愛敵人誤入歧途的靈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雙方互信互愛。他也愛純潔的孩子,總是挪出時間和修道院里的兒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