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教案
(54學時)
第六章 杜甫 (6學時)
教學目的:了解杜甫的生平與詩歌成就。
重點:杜甫詩歌成就、特點。
難點:杜甫詩風及律詩成就。
第一節 生平、思想、個性
一、生平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先祖居長安附近杜陵,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遺、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又有“詩圣”之稱。
其生平的幾個主要時期:
1、讀書、壯游, 35歲之前(712-746)。24歲在洛陽舉進士不第。30歲在偃師娶妻楊氏。33歲又開始漫游。在洛陽遇李白,隨白游歷,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時也是趾高氣揚,充滿進取心的人。好飲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馬》。
2、長安十年困守與求仕, 35—45歲(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為生計無所不用其極:有20多首詩干謁;參加李林甫主持制舉,成了“野無遺賢”犧牲品;獻《三大禮賦》,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寶末年,改授右衛軍府胄曹參軍。在長安,歷盡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難及貧富差別,寫出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如《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3、陷賊與為官(左拾遺),45—48歲(756-759)。安史亂起——756年陷長安,757年夏,逃至鳳翔,授左拾遺,為救房琯獲罪。杜甫與房琯為布衣交,房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為刺史。8月,杜甫被許回羌村。九月,長安克復,回長安。758年貶華州司功參軍,輒去;后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759年,由華州(西安東南華縣)—秦州(甘肅天水)—同谷(陜西)—劍閣—成都。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也是現實主義成熟期。許多詩都是哭天搶地,可見他的困頓。有“三吏三別”。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歲(759-770)。在嚴武的幫助下(可能高適也給他幫助)建草堂,初相對安定。765年,嚴武再鎮川,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766—768,居夔州(奉節)。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孫子嗣業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謎。一說八月,死于由長沙到耒陽途中,因過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飫死”,郭沫若先生從醫學角度論說杜是因食用了變質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說因長沙兵變至耒陽,長沙平定后又回長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鰲《杜詩詳注》、蕭滌非《杜甫研究》持此說。
夔州兩年是他創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詩。與華州至洛陽的創作不同,他嘗試各種律詩的寫作。《登岳陽樓》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對仗最工整的,《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是聯章體。另有長至百韻的排律,164句對仗,可見他駕馭語言的能力。
二、思想個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無論窮達都兼善天下。
《舊唐書•文苑下》:“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 “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嚴武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