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
活動三:發現主旨——探究人性美的本質
作者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有怎樣的思想背景?她想尋求怎樣的理想社會模式?請同學們查閱各自手頭的資料,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歸納:沈從文對邊地小人物的贊美,常常是從對大城市的的上層人物的憎惡出發的。沈從文20歲之前生活在湘西,20歲之后是生活在對湘西的回憶之中。他抱著對新的人生追求與向往離開湘西的。但30年代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們共同統治下的黑暗天地,他來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會“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眾生相,于是他開始眺望他早年生活過的故鄉,憑著他對故鄉下層人民懷有的那份“無可言說的溫愛”之情,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里的風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靈的贊歌。
一位美國學者在寫給沈從文的詩的結尾處寫到“我知道許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著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個翠翠/我也知道她永遠等待我/ 從那叢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邊上/ 在一個比游魚出沒還深的夢里/ 她永遠等待/我過渡,就在邊城那邊。”這就是翠翠的魅力,這就是邊城的魅力!一個充滿著人性真善美的,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以上活動安排了“梳理人物關系——發現人性——發現主旨”等教學環節,由淺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特別是對“發現人性美的背后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探究,不僅確保了學生閱讀的主題性,也使該課教學走向了深入,實現了對文本的超越。而對祖孫情、軍民情、人物情等的探討活動,不僅貼近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水平,而且切入口小,包容性強,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對長篇文章進行了戰略性的重組,教學目標與內容生成的依據都植根于學生的個性需求。用多媒體渲染,用問題激發,用朗讀喚醒,用合作來促進,很好地落實了學生主體性。)
三、拓展延伸,培養實踐能力《邊城》一文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很多很多,請列舉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小課題。
(拓展延伸部分的設計意在讓課堂成為“發現”的開始,而不是結束。讓學生在進一步的探究學習中,發展其智慧技能,讓舉一反三在學生的實踐層面上實現它的意義。)
[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現的能力。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主動發現,即能促進他們的言語實踐,又能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還能建構他們的精神世界。所以專題討論的設計以及課后研究性學習的專題,都由學生自己確定,著眼于學習主體的興趣與個性,一反原來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完全預設以及教師掌握權威的真理性結論的狀況。把閱讀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主動發現的時間與空間,給學生言說爭辯的權利。那么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驚喜地看到學生許多精彩讀議的場面,收獲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
2、關注教學內容生成性。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識,而是主動發現、探究、體驗和解決問題,從而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利用知識進行創造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生成的主體。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動態化的生成,需要學生主動探究和建構,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充分的相互作用“生成”自己的知識,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通過互相討論,互相交流,又使學生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認識,汲取那些與自己不同理解的見解,形成更豐富、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解。課后拓展延伸題的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并確定學習主題,運用一切閱讀手段來拓展自己的思維,通過整合零星的發現,增強自己的思維嚴密性與深刻性。在自主與合作的動態生成中,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