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前
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過“古人之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皆有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平時慣于對事物進行尋幽索微的深入思考,才可能因眼前的景物作契機,誘發心中的情感而生出獨特的感受。作者在這里也屬于這種情況。
這一夜,作者經歷了緊張的戰斗戒備,艱難的長途行軍,作者看到的是那么多;同行的戰友為抗戰事業出生入死無所畏懼,風餐露宿在所不辭的英雄氣概,游擊戰士為收復失地,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一個個矯健的身影,一個個親切的面容,一聲聲熱情的話語,這一切無不撩拔著作者的心緒,F在眼前突兀出現了“達我河山”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頓時觸動了作者的情懷,至此,夜間的經歷統統奔赴眼底,與墻上筆力雄健的四個大字融成一片,合為一體了。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感情進一步升華,感受更加強烈,“還我河山”這一震天撼地的嚴正呼告不正發自萬千抗日軍民的肺腑,也出于自己的心田嗎? 廣大抗日軍民身上熾熱的愛國激情深深地打動著作者,使他感奮,使他鼓舞,以至于流下了眼淚。
七、結尾在表達中心思想和結構上的作用:
結尾以墻上的巨字“還我河山”和作者讀字的感受收煞全文,明朗地啟示讀者,作者意在歌頌為光復祖國山河而英勇抗戰的廣大軍民,歌頌他們身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就歸結了題旨,點明了主題,可謂“卒章顯其志”。從結構上看,在前面鋪陳敘事,繪景寫人的基礎上,篇末的點睛之筆,揭示了全文的線索,也是全篇的自然結束。作者運筆行所當行,止于所當由,隨物以婉轉,與心而徘徊,篇末的戛然而止,另有一種余音裊裊,韻味不絕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