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精神 (蘇教版)
【學習目標】
1.理清課文的思路,用體育精神來激發自己學習、生活的激情;
2.用演講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講的技巧。
【學習時間】1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XX年的雅典奧運會上,孔令輝獲得冠軍時忘情地親吻胸前的國徽時,王軍霞奪得金牌后激動的身披國旗繞運動場奔跑時,我們的淚也會與領獎臺上以手撫著胸前國徽高唱國歌的運動員的熱淚一起落下。為了看體育比賽,我們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無怨無悔。在半夜看比賽時,我總在想:是什么讓我們“為伊消得人憔悴”,為什么“總有一種是力量讓人淚流滿面”。現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在激勵著我們,在提升著我們。
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候,或許對體育來講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
奧林匹克精神讓我們振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現代奧林匹克的創始人顧拜旦先生。
二、顧拜旦簡介
顧拜旦于1863年1月1日出生在一個法國貴族家庭,享有男爵爵位。他曾獲得過文學、科學和法學3個學位。他的貴族家庭希望他進入軍界、外交界或政界,但他具有的反對因循守舊的性格,從一個保皇的貴族出身而走向堅決支持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的道路。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和偉大的教育改革聯系在一起”。1870至1871年普法戰爭的悲劇,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心。他堅信只有改革教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才是救國之道。他多次到英國考察,十分推崇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的教育改革。阿諾德主張“沒有身體運動的教育就不能成為教育”,他的功績在于首先把競技運動列入學校體育課程,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剛毅、果斷、尚武、勇敢、遵守紀律和公正無私等品質。顧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發表兩篇重要論著,主張在法國學生中開展體育活動,并以體育為重點來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顧拜旦體育思想的核心。
顧拜旦也是一位歷史學家,1890年,他在歐洲陸續訪問之后,到達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雅典的奧林匹亞,看到了古奧運會的遺址,產生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念頭。他熟悉古希臘歷史,他研究認為“古希臘人組織競賽活動,不僅為了鍛煉體格和顯示一種廉價的壯觀場面,更是為了教育人”。顧拜旦還說過:“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是為民族和廣泛的和平國際主義服務,并促進社會和平、健全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過體育競賽來教育青年是他復興奧運會的最根本他在29歲擔任法國運動協會聯合會秘書長期間,于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大學發表了“重建奧運會”的構想。在他不滿32歲時,成功地組織了“巴黎國際體育代表大會”,從1894年6月16至23日,會議討論并決定了恢復奧運會的原則,選定希臘雅典為舉辦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同時還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制定了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但顧拜旦當時并未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第一任主席由希臘詩人德米特里尤斯?維克拉斯擔任。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后,他開始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直到1925年主動引退,重新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由于他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卓越貢獻,被國際奧委會授予終身名譽主席稱號,這一榮譽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