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四首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終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祖詠(699一約746),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十二年(724)登進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墳。曾南游江南,北上薊(jì)門。與王維、儲光羲、盧象、丘為等友善。《全唐詩》編詩一卷。
《終》是祖詠的一首傳世名作,也是一首應試詩。當時,年輕的詩人滿懷建功報國的凌云壯志,從東都洛陽來到了帝京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詩人早聞長安城南的終南山以其獨特的風姿橫亙關中,廣綿廣余里,又恰逢終南山剛剛降過雪,于是讀書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飽覽了雪后終南山的秀麗山色。當在科舉中看到“終南望余雪”試題時,詩人便用一顆赤城的愛國之心抒寫了一首憂國憂民的小詩。
(二)、基本解讀:
1、這首詩寫在長安城中眺望終南山積雪景象,并預感到城中日暮,將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寫在長安眺望終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積雪高高覆蓋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霽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積雪的反光相輝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語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又臨黃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見結句寫實之妙,結得確實“意盡”。
(三)、思考討論:
1、積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詩人這樣寫是不是違反了常理呢?
明確: 沒有。詩人這樣寫是寫初終南山頂高聳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繚繞飄動,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點。
2、古人講究煉字,請你談談“霽”“明”二字的妙處 。
明確:1) 霽,指雨雪初停后的陽光。明,此處用為動詞,染亮。2)詩說“林表”之上有陽光,而不說林中、林下,也不說山腳、山腰,是因為只有在終南山高處才有陽光,表明已是西山銜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輝,既染亮了林表,當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于是便帶出了結句中的“暮”字。
(四)小結:本詩描繪了從長安城里看到的終南山陰嶺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寫了關心人民疾苦的憂慮。
三、學習《田家雜興八首》(其二)
(一)、作者簡介:儲光羲(約706一約762),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郡望兗(yǎn)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曾隱終南山。安史之亂中陷賊,受偽職,脫身歸。長安、洛陽收復后,被下獄,后貶死。《全唐詩》編詩四卷。
(二)、基本解讀:
1、此詩寫自己歸隱田園之樂。(主旨)
2、“眾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四句,通過對比手法寫自己隱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榮華富貴而以貧賤為恥,而我卻胸懷坦蕩,愛好漁獵的閑適生活。
3、“山澤時晦暝,歸家暫閑居,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六句具體寫田園生活所樂之處。山林河澤有時昏暗不正常而不適宜漁獵,就回到家里暫且閑居一段時間。家里的環境充滿農家風情:滿園里種滿了葵花藿草,桑樹榆樹繞屋而生。連飛禽都與我相熟,知我閑居無事,紛紛飛來,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優游,州縣莫相呼。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四句明志之語:我的愿望在于悠閑自在,無拘無束,地方官府不要來打擾我的悠閑生活。我每日與酒相伴,懷著傲世而看透塵世之心,打算在終南山中終老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