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與發(fā)現的國家•教案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學習,理解李約瑟公正地對待每一種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懷,認識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等問題
2.引導學生理解文明對話的作用、必然性,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明對話
3.了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以及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本文思辨性較強,推導過程嚴密,須著重引導
2、領會學習作者超越民族情感之上的真正的人文情懷
教學方法:質疑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質疑激趣)
提問:什么叫中東,遠東,近東?
明確:這幾個政治地理概念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14、15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在歐洲萌芽,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大西洋至北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迫切要求向外擴張殖民地,富庶的東方成了它們攫取海外財富的首選目標。16、17世紀起,歐洲列強開始向東方進軍,它們根據當時掌握的地理知識,按照離自己的遠近,分別把東方不同的地區(qū)稱為遠東、中東、近東。后來這三個概念被國際社會廣泛沿用。這是一種存在于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偏見。1934年,當時有三個中國留學生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進修生物化學,其中有一人叫魯佳珍,跟李約瑟交往十分密切。這三人在留學期間,向李約瑟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使李約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后來,李約瑟又來到中國,結交了我國科技界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并得到了他們的幫助。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54年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
《發(fā)明與發(fā)現的國家》是李約瑟博士科技史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的部分內容。《序言》原文較長,課文選取了序言開頭和結尾部分,中間部分被刪去,刪去的這部分內容篇幅很長,主要談了西方人對中國科技和中國文化的“誤讀”。
二、作者簡介:
1、李約瑟(1900—1995),英國生物化學家、科技史專家,國際科學史聯合會主席(1972—1975)。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7卷34分冊)、《用歷史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tǒng)的科學》等。本文節(jié)選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吨袊茖W技術史》是凝聚著李約瑟后半生心血的長卷著作。2、釋題:書的英文名原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請人為中譯本題寫書名時改為現名。在英語中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有著明確區(qū)別,而且在其論述中也是把“科學”與“技術”、“科學發(fā)現”與“技術發(fā)明”等區(qū)分開的,作者在本書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科學與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進其發(fā)展的內在原因,并非簡單地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上。我們應該從作者的原書名去理解他的寫作理念,題目完整地可以說成技術發(fā)明與科學發(fā)現的國家。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2、理清思路:課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從科學史研究存在的種種問題,談到研究中國科學與文明的緣由,揭示《中國科學技術史》全書的主題。
第二部分(第2段),介紹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將要著重討論的問題,即全書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第3、4段),需要公正而客觀地評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貢獻。第3段,批評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中的兩種傾向。第4段,在當今世界,對于其他民族的成就應該給予應有的了解與贊賞。第四部分(第5段),批評歐洲中心主義,應該共同賞識、縱情歌唱各個民族在科學發(fā)展中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