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課 杜甫詩五首
4)頸聯“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一個“濕”字,一個“寒” 字,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妻子望月之久,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于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 無限的深情都從這想象描寫中流出,兩地相思,悲苦難言。
5)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為自己的處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盡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干,那么“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過了!罢铡弊謶霸隆弊,“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在的孤獨,將團聚寄托于將來。
(三)、藝術特點:
1)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系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么,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盡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為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為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四)小結: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為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茍,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痹娙耸惆l的不僅限于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之情,而且包含了戰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后所寫的《述懷》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 (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對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無時不在跳動。
五、作業:背誦全詩,預習《哀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