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課 杜甫詩五首
第 3課 杜甫詩五首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情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2、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和杜甫詩沉郁頓挫、雄渾有力的現實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的磨難,體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據不完全統計,杜甫的詠月詩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在一向“沉郁頓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杜筆下,那是一個天地肅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個情誼淳厚、綿綿不盡的瑤池仙境,一個悲愴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靈。其中有“楓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的恬靜優美,也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的戰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襄陽人,曾祖時遷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漫游各地,33歲時遇到“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長安,困頓十載。安史亂起,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后脫逃奔赴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后因事被貶,作檢校工員外郎,世人因稱其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嚴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詩于是被稱為詩史。杜甫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譴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后人稱為詩圣。他在盛唐詩壇上與李白雙峰并峙,合成李杜。 杜甫詩風:沉郁頓挫。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等。
三、學習《月夜》
(一)、寫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于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為何也是“獨”看呢 ?下聯緊承而出。
3)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為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