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節(jié)選)
一、教學(xué)目標(biāo):1.了解《哈姆萊特》以及莎士比亞,引起學(xué)生閱讀外國戲劇的興趣。
2.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體會課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xué)重點:戲劇人物、戲劇語言的分析。
三、教學(xué)難點: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學(xué)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藝術(shù)大師,他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四大悲劇。在西方,每家都必備兩本書,一本是《圣經(jīng)》,另一本是莎士比亞全集。1984年選舉世界10名偉大作家,莎士比亞名列第一。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在英國有一句諺語:寧可不要 100個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這些都說明莎士比亞是有史以來最負(fù)盛名的作家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莎士比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哈姆萊特》。
有沒有同學(xué)知道《哈姆萊特》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另附劇情介紹)
文本分析
(一)本文節(jié)選的就是《哈姆萊特》的第三幕第二場戲中戲,現(xiàn)在請大家快速的閱讀一下課文,并且思考三個問題。
1.戲上演前,哈姆萊特意作了哪些安排?(精心安排了戲中戲,讓好友霍拉旭暗中觀察看戲過程的容色舉止,自己則裝瘋賣傻,與仇人虛以委蛇。)
2.哈姆萊特安排“戲中戲”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偵查國王的隱秘,以證實父親鬼魂所說的話的真實性。)
3.奸王看戲時有什么表現(xiàn)?看戲后奸王和王后的表現(xiàn)呢?說明了什么?
(看戲時的表現(xiàn):問情節(jié) —— 問戲名 —— 站起來 —— 讓人點火把;看戲后:奸王:不舒服、發(fā)脾氣,王后:很難過、非常吃驚。由此,說明奸王的殺人陰謀被人揭穿。)
(二)
1.戲上演前,哈姆萊特對奧菲利婭說的話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哈姆萊特故意坐在奧菲利婭身邊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目的是讓人們尤其是國王認(rèn)識到哈姆萊特是因戀愛失意而瘋,從而放松對王子復(fù)仇的警惕。)
2.“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完本文后,你覺得你心中的哈姆萊特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本文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個聰明機(jī)智,有勇有謀敢愛敢恨的哈姆萊特,但是哈姆雷特并不僅僅是這么一個單一性格的人,如果大家閱讀過全劇,就會知道哈姆萊特是一個善良,但是他同時也有很多缺點,例如,雖然有開朗、詼諧幽默的一面,但是他憂郁厭世、沉默寡言、軟弱遲疑、優(yōu)柔寡斷。當(dāng)然,這些我所說的也不是哈姆萊特的全部性格,哈姆萊特是說不盡的。屠格涅夫說,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說“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3.欣賞本劇獨特的戲劇語言
(1)一語雙關(guān),如劇中當(dāng)奧菲利婭說“您很會解釋劇情”,哈姆萊特巧妙地回答“要是我看見傀儡戲扮演您跟您愛人的故事,我也會替你們解釋的”。
(2)個性化的比喻,如“讓蜜糖一樣的嘴唇去吮吸愚妄的榮華”“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樹梢,一朝紅爛就會離去枝條”“一響空槍”,“我的幻想也就像鐵匠的砧石那樣黑漆一團(tuán)了”, “我過的是變色晰蝎的生活”, “一響空槍”等,這些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這些比喻的運用充分表現(xiàn)了哈姆萊特天才的想象力和博學(xué)多才,以及追求個性解放嫉惡如仇、善惡分明的個性,充滿人文主義的氣息。例子很多,同學(xué)們可在閱讀欣賞中注意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