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教案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思路
1.走進文本
(1)從“錢”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經濟學脈絡”
(2)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句子的理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走出文本
(1)與文本對話:由文本引發值得關注的問題
(2)與作者對話:探究作者的觀點
(3)與自己對話:反觀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走進文本:訓練檢索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2.走出文本:批判性地接受作者的觀點的能力
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1.“錢”是什么?
2.“錢”有什么作用?
3.“錢”的外在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5.在閱讀本文時,你所遇到的問題。
二、動畫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錢、錢、錢》
通過上面的這首兒歌,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在著幾十年間,“錢”這個概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讓我們隨著經濟學家王則軻的筆觸,來了解“錢”幾千年來的變化。
三、走進文本
走進經濟學家筆下的“錢”
1.整體感知
目標設定:根據“錢”的外在形態變化,梳理“經濟學脈絡”
能力訓練:檢索信息、歸納概括
問題設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問題:
(1)“錢”是什么?(“是一種信用符號”)
(2)“錢”的外在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最早的“錢”是獸皮,是貝殼,甚至是笨重的鐵塊,到了現在,世界各國無一例外都使用一種特殊印刷的薄紙——紙幣。”
(4)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方便)
(5)“方便”了什么?(貿易)
(6)貿易的變化是怎樣使“錢”的外在形態發生變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號易物——以紙幣易物——以金銀易物——以電子貨幣以物
自給自足——小范圍的交換——地區貿易——全國貿易——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世界貿易(地球村)
這就是經濟學家要向我們展示的“經濟學脈絡”了。
板書:
外在形態變化:
獸皮、貝殼——紙幣——銅金銀——紙幣——電子貨幣
經濟學脈絡:
自給自足——小范圍的交換——地區貿易——全國貿易——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世界貿易(地球村)
小結:
《錢》的行文相當巧妙。
作者要向讀者展示“經濟學脈絡”這個較為專業的問題,而“錢”是“經濟學脈絡”最核心的元素,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通過“錢”的發展變化來了解經濟學的發展變化。
2.問題探究
目標設定:解讀重點難點
能力訓練:檢索信息,歸納概括
問題設置:檢索文章信息,概括歸納,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錢”變為“紙”,表面上輕了,實際上重了?
(2)p9第十七自然段提到:“對錢和財富的追求固然曾經推動并且繼續推動歷史的發展”,請問“錢”是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的?
(3)“錢”的負面影響?
▲為什么說“錢”變為“紙”,表面上輕了,實際上重了?
思路點撥:
重點理解“輕”和“重”的內在含義
概括歸納:
輕:是錢變成紙幣后,實際重量輕了
重:是錢變成紙幣后,它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大了
它承載的內容多了、重了
▲“錢”推動歷史發展?
思路點撥:
檢索信息:
(1)自然段7:人們對“錢”的追求,促進了全球的交往。
(2)自然段9: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不僅繁殖了各行各業的商人,而
還呼喚著以“錢”為商業經營對象的商人——“錢商”。
概括歸納:
促進全球的交往,繁殖了各行各業的商人,催生了銀行的產生,帶來利益,推動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