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jié)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yīng)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jié)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5、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xiàn)突出。
二、結(jié)合課后資料《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體會。
1、翻譯這節(jié)文字。
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zhì)疑,他的疑點何在?
疑點:奈之何既畏而復(fù)挑真怒也!
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見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設(shè)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quán)不能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4、置疑啟示:
這個疑點并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里提出的矛盾性細節(jié)足以構(gòu)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
質(zhì)疑的內(nèi)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石鐘山記》也是質(zhì)疑,就有研究命名邏輯的價值,惜之,蘇軾沒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邏輯方法問題徹底解決。但是引發(fā)人們探究的欲念,還是有價值的。
提出質(zhì)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歸納整理本文的語言現(xiàn)象,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⑴可與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書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wù)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⑹唯大王與群臣孰計義之:孰,通“熟”,仔細。
2、一詞多義
⑴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謙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⑵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zhuǎn))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⑹以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為
3、古今異義
⑴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⑵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⑶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⑸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⑹于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