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說理斗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衛: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d、秦王“以詐佯為予趙城”后,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e、歸璧于趙后,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
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干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f、出使結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5、學生誦讀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集中學習14—16節
1、學生對照注釋,試翻譯。
2、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會前計議:相如主行并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斗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為壽;斗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后秦不敢動。)
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么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如何對策?
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集中學習17—21節
1、學生朗讀,翻譯。
2、品讀討論: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征?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么?
③作者寫藺相如舍人的諫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3、誦讀,增強語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從小說鑒賞的角度分析寫作技巧。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杰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鑒: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