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國也》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的重點篇目,該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縝密的思維,高超的論辯能力。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要了解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擬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1、學習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發、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代漢語的不同特點;3、學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涵,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本文系諸子散文,時間跨度大,學生較少接觸論辯式議論文,因此,重點“3”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學生在初中和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已基本掌握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課文思路的探討也可交給學生,而課文的思想內容則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可以結合對文章細節的分析。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①誦讀教學法 包括朗讀和背誦。讓學生多讀多練,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力求生動活潑,或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后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②課前資料交流和亮點探究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艱深,為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和亮點探究課題的環節。之所以布置預習的課題,是因為作業提綱是我日常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它的好處在于為學生提供解讀課文的思路,明確課文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生帶著作業預習常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課題去收集、篩選有關的資料,能夠結合背景資料、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課堂上進行開放式課堂討論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學以致用,古今互動,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又應注入新的生命,“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即古今對讀,合理延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既讓大部分的學生充分體驗說的樂趣和說的暢快,又培養了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體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說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為教法只有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師要研究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因為高中學生正處于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時期,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