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論語》的常識,了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2、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范。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要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解題;簡介《論語》;簡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為總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作準備)。
2、解決生字的發音,通讀文章。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成語叫“半部《論語》,可安天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我們初中學過《論語十則》,能不能和老師一起背誦一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當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解題:
1、 同學們看課下注釋①
2、 簡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曾皙:姓曾,名點,字皙
3、 侍坐:學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師。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國君,晚輩坐在一起陪伴長輩叫侍坐。
三、《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四、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的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先世為宋國貴族。年青時貧賤,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五十歲時擔任過魯國司寇,代理相事,棄官后,在動亂的春秋時期,為實現他輔國治邦安天下的抱負,帶著自己的弟子,拉著幾大車書籍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設壇授學,廣收門徒,相傳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及其與門人的問答,成為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五、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及停頓。(板書)
1、字音: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