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頌》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風特點。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點,領悟豆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點,領悟其文化內涵。
2、學習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豆腐,再普通不過的一種食品,人們對它再熟悉不過。可作家林海音卻對它情有獨鐘,大加贊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感悟林海音那獨特的“豆腐情結”。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圖片)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出生在日本,不久返臺,因中國臺灣已被日本侵占,后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長大。就讀于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回到故鄉中國臺灣后開始文藝創作,作品有散文集《兩地》、《作客美國》等,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等,長篇小說《春風》,及許多文學評論等。她是中國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也是中國臺灣文壇之“保姆”。
結合課后參考材料《臺灣文壇的保姆》,介紹其文風特點。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當日本亡國奴,性格受其父母影響。她跟隨父母四處奔波流浪,向往一種平和,自由的生活態度,所以她的文風也是很懷舊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長大和讀書,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種雍容、大度、典雅文風的影響。
3、作新聞記者、編輯,眼光敏銳,鍛煉了她的文藝素質。
三、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設題:讀過文章以后,豆腐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明確:
容易配菜;視覺潔白;觸覺柔軟;味覺香淡;價錢便宜;營養價值高;制作簡單;歷史悠久;有醫學價值;深受歡迎。
四、再讀文章,梳理內容
設題:文章寫了關于豆腐的哪些內容
(1、2段)概說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
(3、4段)豆腐的作用:營養價值高,養顏
(5、6段)工藝做法:泡—磨—濾—添—壓
(7、8段)歷史變遷:漢—宋—清
(9段)名稱沿革:菽乳—黎祁—來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傳說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價值”,及有關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見聞和感受
五、三讀課文,品味深意
設題:豆腐對于中國人來講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題目?(領悟寫作意圖)(結合20、21段)
文章寫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頌”豆腐,更重要的是贊頌豆腐具有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征——平易樸素,平和寬厚。
六、四讀文章,質疑解難
1、作者出生在中國臺灣,在北京又住過一段時間,但從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嗎?這能看出作者有一種什么心態?
(1)、看不出
①文章開頭“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在“中國”的意義上來談“豆腐”。
②從文中對豆腐的廣泛介紹看,也是泛指的。
(2)赤子心,愛國情。
2、文中引用了幾位作家的話,它們的作用何在?
引用“孟瑤”的話,意在強調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