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音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科普說明文的特點:科學性和文學性有機結合。
2.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是怎樣的一些聲音。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舉例子、列數字、引用等說明方法。
2.學習本文由現象到理性分析的說明順序,掌握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熱愛大自然,熱心科學研究。
2.勇于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四、美育滲透目標
賞析文中精彩的描寫式說明。
學法指導
本文為自讀課文,可分三個步驟引導學生讀書思考。
1.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掌握文中一些字的讀音以及詞語的含義。
2.研讀課文,完成練習一。找出文中所寫的“這個世界的音樂”指的是怎樣的一些聲音?它們是否都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依據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3.品讀課文,完成練習二,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信心。
3.學習文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難點:
1.科學上的術語理解。
2.一些較難的翻譯語句。
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三讀”,即初讀、研讀、晶讀。
2.小組討論,發揮集體智慧。
3.教師引導、點撥。
師生互動設計
1.教師引讀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教師講解科學小品文的特點,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小品文的科學性和文學性的特點,以便于學生在自讀課文時能更好地體會這一點。
3.學生做好“三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好這篇課文。
4.學生試著仔細觀察、傾聽來自自然的“音樂”,并與同學交流各自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這是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欄目的開場白。世界是奇妙的,自然是神奇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步認識了自然,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的奧秘。初中時我們學習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當時,老師只說這是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但今天我們學習美國科普作家托馬斯•劉易斯《這個世界的音樂》后,將對“油蛉低唱”、“蟋蟀們彈琴”有新的認識。
板書:這個世界的音樂。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關于作者
托馬斯•劉易斯(1913—1994),美國醫學家、生物學家、科普作家、美國科學院院士。1974年出版隨筆集《細胞生命的禮贊》,獲該年度美國圖書獎。
(2)關于科學小品
科學小品,就是以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小品文。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容多樣,能較敏捷地反映科學上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動態。有些科學小品根據內容需要,可以運用多種表現手法進行說明,使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初讀課文,感知全文,掌握文中基礎知識。
(1)正音
噪(zào)聲 顫(chàn)動 胸脯(pú) 剔(tī)除
婉(wǎn)轉 歌鴝(qú) 骨骼(gé) 戛(jiá)然而止
管弦(xián) 縹緲(miāomiǎo) 湮(yān)沒 魚鰾(b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