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
引導學生化解嫉妒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建立正確的比較系統。培根說過,嫉妒總是與人我的比較俱來的,沒有比較的地方就沒有嫉妒。比較本身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比較系統。如果一個人的比較坐標系很小,也就意味著其比較的范圍很小,他(她)很自然地會同自己周圍的人進行近距離比較,就很容易心生嫉妒,從而產生無窮的內磨擦和內消耗。相反,如果一個人的比較系統足夠大,則預示其比較的范圍很大,他(她)就會跳出自身的小圈子,在全行業、全國乃至全世界進行遠距離比較。由此,其心胸與視野自然就會開闊起來,嫉妒之情也就隨之消除。這就是說,我們能否在教育實踐中化解嫉妒、塑造寬容品質,關鍵在于能否引導學生不斷擴展自己的比較坐標系。
3.尊重錯誤,珍惜向錯誤學習的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時常出現種種不寬容現象,它或者表現為容不得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或者表現為對別人的錯誤耿耿于懷。實際上,犯錯誤是人的天性,而且是一種頗具價值的天性。甚至可以說,缺少這一天性,我們將不可能做成任何有價值的事情,因為正是通過在正確和錯誤之間進行選擇才使我們的思維向前發展。并且,錯誤往往給人創造新的機會──嘗試新方法的機會。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如果不經常犯錯誤,其自身所蘊藏的潛力就無法發揮。
懷有這樣的理念,自然就需要尊重和珍視別人的錯誤,接受并感激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如此,就向寬容走近了一步。
當然,以上各項教育措施能否取得實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自身的修養如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他(教育者──筆者注)希望引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激發別人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別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因此他應當首先發展他本身的這些優秀品質。”(注: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頁。)這就要求教育者率先垂范,以寬容滋養寬容。
(《教育研究與實驗》XX年第3期)
二、寬容與嫉惡如仇(王蒙)
近年來學術界頗有人提倡寬容,與此相同,也有青年朋友提出拒絕寬容。對此,我的看法如下:
要提倡的寬容是指文化政策層面上,對于文化工作的領導層面上,學術與文藝上不同的思想、觀點、風格、流派共存而又相爭的層面上,一般宜寬容而不宜苛刻壓制。簡單地說,為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待不同的思想觀點流派,在遵守憲法與法律的前提下,應該抱寬容的態度,以保障與學術文化命運攸關的合法的學術自由與創作自由。
寬容的提出是針對多年以來的連年政治運動,是針對意識形態領域里“左”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是針對“文革”中的萬馬齊喑的局面,是針對動不動給不同的學術觀點或者藝術追求扣帽子打棍子抓辮子的錯誤做法,它是有感而發的有的之矢。
寬容的基本依據是基于如下的認識:即在學術文化的一系列問題上,人們是不可能一次完成對于真理的認識的,考慮到學術文化問題上見仁見智、多元互補的規律,考慮到對于學術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全人類的、歷史的、曲折的與逐漸積累的過程,考慮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我們中國在發展學術昌明文化的正反兩方面或多方面的經驗,人們愈益認識到,在對待不同的學術文化思潮觀點流派的時候,還是寬容一點兒民主一點兒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