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
當然,寬容不應該被理解為無止境、無原則的。因為“無限制的容忍必定導致容忍的消失,如果我們把無限制的寬容甚至擴大到那些不寬容者身上,如果我們不準備保衛寬容的社會,使之免遭不容忍者的侵犯,那么,容忍者就會被消滅,容忍亦隨之不復存在”(注:波普爾著:《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因此,寬容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內才是有價值的,才值得在主體性教育中予以培育。
(三)
美國著名作家房龍先生將現代的不寬容概括為三類。第一類是由于懶惰的不寬容,它最為普遍。這種不寬容導致人們習慣于乃至依戀既定的東西,從而使抱有新思想的人成為人類的敵人。第二類是出于無知的不寬容,它比第一類更為嚴重。“無知的人僅僅由于他對事物的一無所知便可以成為極其危險的人物。但是,他如果還為自己的智力不足措辭辯解,那就更為可怕。他在靈魂里建立起了花崗巖的堡壘,自我標榜一貫正確,他站在咄咄逼人的要塞頂端,向所有敵人(也就是不茍同于他的偏見的人)挑戰,質問他們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第三類不寬容是由自私自利引起的。實際上它是嫉妒的一種表現。(注:房龍著:《寬容》,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140~143頁。)據此,為塑造和完善學生的寬容品質,應教育學生學會以下幾點:
1.克服偏見,養成客觀理智的科學態度
在上述三類不寬容中,前兩類實際上都是由偏見引起的。所謂偏見是指人們對某人(某事物、觀念)所持的未經檢驗的觀點或信念。它或者與經驗相悖,或者與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相悖,或者不符合客觀實際。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克服偏見的途徑有三:一是激勵學生加強知識學習,開拓認知視野。因為“只有通過知識的增長,心靈才能從它的精神束縛即偏見、偶像和可避免的錯誤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注:波普爾著:《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頁)。二是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差異。宇宙是無限的,知識也是無限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承認自己知識的局限性和真理的局限性,應該懂得與其他真理共存,用其他觀點來檢點自己。據此,我們應該倡導學生尊重差異,寬容與自己不同的人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某事某物所持的觀點與態度,力求以新的知識、新的思維方式和態度去思考問題。這既是使個體擺脫偏見的積極途徑,也是防止因舊參照系的摧毀而導致個體心態失范進而陷入非理性狀態的有效手段。概括起來,就是要使學生養成客觀理智的科學態度。
2.化解嫉妒,建立正確的比較系統
如上所述,第三種類型的不寬容是嫉妒的一種表現。因此,為了在主體性教育中培育學生的寬容態度,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化解嫉妒。羅素指出,在普通的人性特點中,嫉妒是最為可嘆可悲的。心懷嫉妒之人往往“不是從自己擁有的一切里汲取快樂,而是從他人擁有的東西中汲取痛苦。只要他能夠,就設法去剝奪他人的優點長處,這在他看來是如此值得他去干,猶如自己得到了這些優點長處”(注:羅素著:《走向幸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下,嫉妒者不僅可能傷害他人,而且也為自己走向幸福設置了重重障礙。因此,“無論誰要增進人的幸福就必須增進羨慕情緒,減少嫉妒情緒”(注:羅素著:《走向幸福》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