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四首 教案
最后兩句為第三層,用重筆轉折,直賦其事,以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據《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四年,“浙西蘇、潤、常州旱儉”。這一樂一悲,令人驚心動魄,這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賞評 他往往先盡情摹寫統治階級的糜爛生活,而在詩的末尾忽然突出一個對立面,反戈一擊,這樣來加重對統治階級的鞭撻。如《輕肥》……(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第四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秦中吟》是組詩,共十首,“一吟悲一事”(《傷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場的腐敗、權貴們的驕橫奢侈及其對勞苦民眾的多重欺壓。(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霧吧,可也不是霧。]
首二句給人一種難以說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霧”雖系否定,卻有著一個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從后二句的補敘,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夜半來,天明去。[半夜里,它從黑暗中悄悄來臨,天剛明,又在晨曦中飄然離去。]
這二句頗使人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看,明顯的又不是說夢,“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再生發出兩個新鮮的比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來的時候,仿佛如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幾多時,去了以后,卻像那早晨飄飛的云霧,全無從找尋它的去處。幾多時:時間短促。一作“不多時”。覓:找尋。]
尾二句實在又是比喻。以“來”“去”關聯,生發出兩個新的比喻!耙拱雭怼闭呤谴簤,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發出疑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又發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名家賞評 這首詩,有人以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編集時,將此詩編入“感傷”部分。這部分中另有兩首詩與此詩情調極為接近,一為《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簡簡吟》,其中有:“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與《花非花》詩末的比喻如出一轍,音情逼真,都表現出一種對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與惋惜之情!痘ǚ腔ā肪o編在《簡簡吟》詩后,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意思吧。
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感傷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變故,對其打擊頗大,再加上其病眼幾至失明,故此詩寫其難言的傷痛。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老頭居住在杜陵,每年種貧瘠的田地一頃多。三月份沒有雨刮著旱風,麥苗不開花多枯黃而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沒熟都已經干枯。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薄田,貧瘠的土地。不秀:沒有揚花。青干:未成熟就已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