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言學論文選讀》教學教案(新人教版)
(5)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
例(4)作者意在介紹南極洋上冰塊的各種情狀,選用了多項比喻來描寫,具體形象,生動傳神,每項比喻都恰當無多余,故為瑜。例(5)要表達“愁”緒,而愁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十六個字,卻兼用了設問、夸張、比喻等辭格,把自己的離別故國、愁思不絕的感情突出而又具體地展現出來了,言簡意賅,又使辭格有效地表達了主旨,成為千古絕句。因此,若能做到修辭手段與信息內容的完美統一,言簡意賅,便能產生極好的修辭效果。反之,若不顧主旨,只求形式華美,則文不達意,或冗贅多余,表意不明確等,便不能發揮辭格的特有功能。例如:
(6)我對于使別人痛苦,使別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執扭、更加普通。(郭沫若《筑》甲版)
這里運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項表意不明確,因而顯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將后二項刪去,改為平語,更簡潔明確。再如:
(7)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8)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驕嫩嫩,停停當當人人。(喬吉《天凈沙》)
上面兩例都運用了疊字格,但李運用它的復疊聲韻傾訴自己追尋難覓,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喬句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顯得嬌柔造作,失去應有的修辭功能。
(二)適應語境:
語境大體可分為:情境、景境、文境。辭格選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當嚴密,使辭格產生獨有的魅力。反之則以辭害義,出現形式主義的毛病。
1、情境:情境包括喜怒哀樂和愛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陳望道先生說過,辭格運用應“側重在應合情境”,尤其應“側重在情感。”〔①a〕劉勰亦言:“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應文之本源也。”〔②a〕主張“為情而造文”。辭格運用離不開感情,若能注意與之相適應,便能有效達意并渲染情緒,相反,辭格若與“情”不合,讀者便難于接受信息。文不暢達,亦不能達到辭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武震一到橋頭,先聽見一片人聲,鬼哭狼嚎地從橋南頭滾過來,轉眼就有無數朝鮮人從煙火里涌出來,……
〔改文〕:……先聽見一片人聲,連哭帶叫地從橋南頭滾過來,……(楊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你看,那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波浪滾滾,前呼后擁,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兩丈高的浪花。……
〔改文〕:瞧,那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滾滾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楊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來描寫朝鮮人民,帶有貶義,不符合人們感情習慣。改文為中性,較恰當。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滾比擬為“前呼后擁”,用于象征勞動人民的詩情畫意,感情分寸不當,易使人想起前呼后擁的官僚老爺,改文刪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運用比喻、比擬、借代、反語、雙關等辭格時,特別要注意切合人們的感情習慣與感情分寸。
2、景境:景境主要指自然環境,包括辭格所取的景物特點,景物所處的時間、地點。(1)所用的辭格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損于主旨的表達。比如賀敬之的詩《回延安》有一句:“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它運用生動的擬人格,切合景物特點。“紅旗飄飄”如同招手,若是寫“新建的樓房頻頻點頭招手。”便不切合景物特點,不可想象那將是怎樣情景,使用的辭格便有暇。對比以下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