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自讀目標1 了解這篇優秀科普讀物介紹的聲音現象。
2 學習本文生動說明的方法。
3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征。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作者介略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xx年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癥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并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這個世界的音樂》選自《細胞生命的禮贊》。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后十八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
人,這種生物圈的后來者,在其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拋棄了對神的信仰,嘲弄了原始的神話,卻編造了并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神話。劉易斯•托馬斯從獨特的角度,根本性地批判了這種人類自大或人類沙文主義。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許多疾病是人的反應造成的;有些疾病,特別是大病,是一種偶然的、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人要消滅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勞的,也是反自然的。人其實并不是獨立的、自足的實體。人是由具有獨立的生命、獨自復制繁衍的細胞和細胞器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而宏觀地看,人又是社會、城市這些巨大生物的細胞,是無名的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必要的。人與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為重要。
二 課文結構
(一)(1)提出問題,引出說明對象。
(二)(2-14)通過各種動物不同的發音體從不同的部位發出的聲音具有音樂美的生動事例來說明這個世界上存在的音樂現象。
(三)(15-16)通過理論原理闡述這種音樂現象。
三 生動說明的方法
本文通過眾多具體可感的事例來說明科學發現,一個方面說明科學結論的真實嚴謹,另一個方面使說明的原理更具普遍性,而其中生動、形象、親切的描寫則表現了科學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求欲望。
例一,課文在說明動物為保持聚會進行而設計的那些無關緊要的社交談話占了主導地位的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噥聲中,剔除那些缺乏句法和意義的部分,總有一種持續不斷的音樂潛在于所有其它信號之下時,先舉了白蟻的“頭部敲擊地面”和“上顎的顫動”的聲音;再說“蝙蝠必須幾乎連續不停地發出聲音”中,除了“察知周圍所有的物體”外,“在樹林深處倒掛身體休息時,還發出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的可愛聲音。”這樣把抽象深奧的生物聲學原理闡述的具體可感、形象通俗。
例二:在說明“幾乎所有可被動物用來發聲的東西都被用上了”時,作者列舉了草原松雞、兔子、老鼠、啄木鳥、雄性的蛀木甲蟲、魚類、甲殼綱動物、昆蟲、骷髏天蛾、猩猩、響尾蛇、烏龜、短吻鱷和鱷魚、蛇、水蛭、蚯蚓、蟾蜍等各自不同發聲方式。這樣,既讓我們了解了各種動物發聲的工具,有饒有趣味,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