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 教案
六、人物形象分析
劇中的主人公朱麗葉是一位名門閨秀。她熱愛生活,天真純潔,在同羅密歐相愛之前是一個循規蹈矩、惟命是從的賢淑少女了。月夜中,她自言自語,道出了對羅密歐的愛慕與思念,當心上人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沖破了封建束縛,徹底拋棄了封建家族觀念,大膽地表白了自己的愛情,顯示了她是一個堅定果敢的具有時代精神的資產階級新女性。
羅密歐也是一個具有人文主義生活理想的新時代青年,為了追求個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掙脫封建倫理觀念的束縛。他出身于名門貴族,熱愛生活,有理想,為了純潔的愛情,他視死如歸,雖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這顯示了人文主義者為追求幸福生活,實現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七、主題呈現技巧剖析
1、節選這場戲十分注重氣氛的渲染和營造,莎士比亞一方面充分利用環境來烘托氣氛,如神秘的夜色、靜謐的花園、皎潔的月亮、溫暖的晨曦;另一方面運用西方詩歌中適合于描寫愛情的詩體,如十四行詩等,讓兩個戀人在詩情畫意中唱出一首首美麗的抒情詩。如“美麗的太陽”一段抒情獨白(“那邊窗子里亮起來的是什么光”——“好讓我親一親她臉上的香澤”)中。
2、莎士比亞綜合運用比喻、擬人、象征、對比、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使一句句獨白充滿詩意。他不僅把朱麗葉比喻為美麗的太陽,表達對她的贊美之情,還將月亮擬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麗葉美麗,“已經氣得面色慘白”。太陽象征著純潔的愛情,而“妒忌的月亮”則象征著家族冤仇與世俗禮教,“美麗的太陽”、“趕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層次地象征了堅貞純潔的愛情,必將戰勝家族冤仇與世俗禮教的美好愿望。“既然她這樣妒忌著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脫下她給你的這一身慘綠色的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給愚人穿的。”,“慘綠色的貞女的道服”象征封建包辦婚姻,說“它是只配給愚人穿的”,表達了主人公對它的憎惡和反叛,也反映了主人公對自由婚姻的憧憬。
八、遷移拓展:
《西廂記》中張生高中狀元,最終與鶯鶯成為眷屬。《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相愛,雙雙以死告白天下,一個以美滿收場,一個卻以悲愴結局。在反封建的題材上,《西廂記》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異曲同工,可結局卻迥然不同,你怎樣理解這種現象?
思維提示:中西戲劇的比較:
1、關于愛情劇。中西都有大量的愛情劇。“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作家同情、歌頌為追求自由戀愛而獻身的男女,憎恨、譴責、控訴破壞愛情的惡勢力,是中西愛情劇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從悲劇的角度去表現“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觀念。中國戲曲更多的是從喜劇的角度去表現同樣的觀念。所以,大多表現為“悲——歡——離——合(大團圓)”的公式。西方的則為“悲——歡——離——亡”。
3、西方的愛情劇多側重于兩個人的愛情心理。中國的愛情劇大多與國家、社會相聯系,從更大的社會背景去描寫愛情。
明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傳統的差異,是使兩部劇作結尾迥異的主要因素。中國人自《詩經》、神話以來,都在追求一種愛情婚姻的美滿和社會生活的和諧。但是西方人自希臘神話產生以來,文學作品中悲劇的色彩尤為濃重。這就與西方漸次出現的人文主義思想分不開。但是悲喜劇在中西方都有存在,因而作家個人的構思亦有不同。因而兩劇結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種現象:社會背景不同,群眾欣賞口味不同,作品構思不同,結尾亦有不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