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于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系。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前課預習作業),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從百余騎(從:使……從;騎:一人一馬。)
數目項王(目:以眼示意,名詞作動詞用。)
且為所虜(且:將;為所:為……所,"為"后省略行為主動者。)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干什么;者,代詞,"何為"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二、讀講課文第三段:
1、齊讀第三
2、先疏通第三段落,讓學生了解故事的發展,然后組織學習、討論。
三、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本段記敘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殃",第四件事"項莊舞劍"。(投影多媒體展示)
1.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并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于"不自愿",僥幸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2、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于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于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示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于不了了之。
3.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四、學生練習:
1、 作業本
2、 課后習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