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前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了解本文以行軍路線為線索,以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為順序,以“還我河山”為中心,運用小標題把許多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結構上的特點。
(三)了解本文平實而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特色和多種表達手法的綜合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記敘了八路軍某小分隊奔赴抗日前線的過程,簡要寫出他們的行軍路線。
分析:營陽東治頭→營莊→固蘭→井陘蔣家村→過井平公路(核桃園)→過桃水(桃水橋)→過正大鐵路→娘子關前
(二)在交待行軍路線中,穿插了哪幾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圍繞了什么樣的中心?
分析:圍繞這條行軍路線,主要穿插了敵我兩方面的內容。
敵人方面:無論在山西,還是在河北,作者在行軍途中耳聞目睹:凡是日寇到過的村落,豬牛和雞都沒有了。日寇把小米燒掉,或是撒在沙子里,要使老百姓一個個餓死。他們還把門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燒的木器都燒掉了,把炕都搗毀了,致使“人民多逃亡,荒涼而凄冷”。在核桃園,國民黨軍撤退以后,日寇進據,第一天就屠殺了三百多人。
我們方面:(1)八路軍戰士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奮起抗戰。他們行進在太行山脈的荒山巨嶺間,傾斜狹隘的山路上。無論是十四歲的四川“小鬼”鮮才文,奇異的女性張瑞華,還是延安學生和我,為了驅逐日寇,拯救中華,他們耐得任何艱險,一天一夜在極壞的山路上走了一百二十九里,翻了八個山。(2)游擊健兒逞英豪。他們擊毀敵人的火車頭,切斷敵人的運輸線,不時襲擊敵人。雖然他們都沒有制服,有的穿長袍,有的穿了繳獲的日本黃大衣,更有的穿了自己女人的紅棉襖,外面罩了一件破短衫……但就是這襤褸之群,曾經屢次擊敗了服裝整齊、火力高強的敵人,使敵人畏如獅虎。(3)人民的心還是民族的,盡管那時不相識而且恐怕永遠不會相識的人,也與八路軍戰士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冒著生命危險護送八路軍戰士通過了險境。河北井陘縣城被占快半年,但在該縣蔣家村,當八路軍戰士叫開了一家的門要水喝時,應門的村嫗微笑著招呼:“進來坐坐吧,里面暖一點。”事情很平常,話語很簡單,但就從這“平常”和“簡單”里,可以覺察她對于祖國的兵馬,有無窮的熱烈的情意。
上述兩方面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這樣的中心:痛斥日寇的侵略暴行,歌頌處于民族危亡之中的中華兒女堅決要“還我河山”的民族精神。表面看來,材料很多,也似乎很零散,但由于作者以時間和行軍路線為線索,緊緊圍繞上述中心取舍材料,與中心關系緊密的就詳寫,否則就略寫。所以,不僅使文章沿著一條清晰的線索展開,而且使表達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確,非常集中,蘊涵著極其深刻的思想內容,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三)文章結尾說,作者和他的同志們看見“還我河山”四個大字時,就忍不住落淚,這是為什么?這樣的結尾有什么作用?
分析:這是因為“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熔鑄了同仇敵愾的民族感情,表達了中國人民收復國土的堅強決心。作者和他的同志們在行軍路上目睹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慘象,非常憤怒,但由于一天一夜都在緊張地行軍,所以強抑了這種感情,不使外露,而現在,來到邊區的鞏固地帶,看到軍民萬眾一心,誓死抗戰的情景,萬分感動,在這四個大字的感召下,一路上蘊積起來的感情一下爆發出來,于是再也忍不住落淚了。這樣的結尾有畫龍點睛之妙,它總攬全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