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設計
思想內容,角度各異。白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XX年), 當時作者任江州司馬。《舊唐書》記載:元和十年,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在京城長安刺死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丞裴度,時任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立 即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當時惡其僭越言事,貶為江州司馬。詩前小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表明了其創作動機。全 詩抒發了詩人天涯淪落之恨,詩人將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身無辜被貶的淪落之感融合為一。誠如《唐宋詩醇》所評:“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 有同病相憐之意焉。”然而,琵琶女的藝術形象所蘊含的典型意義也是不容低估的,對世俗的重色輕才,商人的重利輕情作了諷諭,對歌女的不幸命運寄予了深厚的 同情,表現了社會的陰暗面。這就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之創作主張,藝術創作指向現實人生。而李詩是一首描寫箜篌演奏的詩,詩人 以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藝術形象,傳神地再現了演奏者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是音樂家李憑箜篌藝術的形象記錄,藝術創作有指向藝術之傾向。
兩詩皆是唐代音樂詩的極品、神品,皆具很高的審美價值。從總體看,白詩表現為現實主義創作風格,李詩表現為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白詩在題材開拓上較李詩更深遠,語言上,李詩辭采瑰麗,想象奇譎,極富創意,獨樹一幟,非白詩所有。
六 對教與學實施情況的反思
以前我關注更多是如何把教學設計得更加巧妙,講課的內容如何充實,而對學生體驗不夠重視,總是希望他們掌握的更多一些,和老師配合的更好一些,考慮他們真正能夠接受的少。這節課利用課堂誦讀,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效果比較好。學案讓學生有目的而學,有重點學習,并且有利于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課前學案的作者介紹為學習《琵琶行》做了準備,課后拓展擴展了學生知識面,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課堂問題的設置緊扣文章,帶著問題解讀文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質疑的意識不增強。課堂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誦讀法和學案導學法充分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