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六首》 教案
《詩六首》 教案一、概述與介紹
1、學習內容概述:
《詩六首》為語文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八課,其中包括了六首宋、明、清時期的詩,《書憤》為本課第三首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為第五首詩,本節課將完成這兩首詩的學習。這兩首詩都表現了作者對國家的摯愛和對理想的執著,詩意理解難度不大,重點在于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2、學生分析:
學生為東北育才學校高一年級英語特長班的學生,語文素養較好,能夠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概念,初步了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對宋代及清末歷史有簡單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運用朗讀的方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3、能夠運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詩句。
4、能夠背誦《書憤》。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想象,運用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先賢對國家的摯愛和對理想的執著。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2、初讀《書憤》
解決字面意義,質疑提問
3、聽讀
聽配樂朗誦錄音,體會朗誦者所傳達的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學生分組互相朗讀,體會與所聽朗誦是否一致?
學生討論,朗讀,教師點撥。
4、品讀
選擇你最欣賞的詩句來鑒賞分析,注意運用想象拓展、語句替換、相關比較等方法。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5、齊讀
6、教師范讀,指導朗誦。
7、背誦
8、引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簡介寫作背景
9、引導學生體會詩意
10、比較這兩首詩。
11、總結
四、教學后記:
1、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這似乎是不是問題的問題,表面上看,教學內容就是這兩首詩。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實際上關于這兩首詩可講的內容非常豐富。在過去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能以來參考書和教師個人的學識。于是語文課堂曾經經常被批評為參考書搬家、千人一面。當然這不僅僅是內容問題,還有教學方法的問題。于是我們相信一句話,怎么講比講什么更重要,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教法便會有不同的效果。
而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教師能夠很方便的占有更豐富也更深入的教學資源,我們能夠及時了解教學篇目相關研究的最新動態,于是當前的語文課堂內容便正在朝豐富化、深刻化發展。應該說這確實是一個進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問題,就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蕪雜和遠離學生的接受水平。目前豐富的語文課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混亂,而且教師也很容易沉迷于這種豐富與深刻的講述之中。鑒于目前課程標準的簡略,缺少明晰的教學目標體系,尤其是缺少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序列,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甚至具體的學段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確定仍然要依靠教師個人的經驗,那么教師便尤其應該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是在哪一學段的課堂上,而不是在專業的學術研討會、報告會上。
對本課而言,教學材料為中國古典詩詞,在小學和初中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一般來說高中詩詞教學應適當的注重鑒賞方法的指導,對一些重要的詩詞鑒賞術語應有明晰的認識。面對高一下學期的學生,我們的教學重點是初步一定的文本欣賞方法,并了解重要的詩詞表現手法。進入本單元學習以來,我們重點學習了三種詩詞欣賞方法,即想象拓展、文本替換、相關比較,本課教學目標即確定為運用這三種方法初步完成詩歌文本的鑒賞,并了解意象疊加這種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