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諾夫卡蘋果》教學設計
第 1課時( 本節共 2 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了解蒲寧及其創作情況以及其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能力方 法 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主題,人物以及結構和語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意志
理解蒲寧作品中所表達的對幸福的追求和對個體生命、生命與自然以及人類歷史的深刻的思考。
重點
領會小說中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難點
分析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一、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俄羅斯作家蒲寧的小說《安東諾夫卡蘋果》。
二、 學生暢談初讀感受,介紹作者的寫作特色。
大家都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那么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談一談。
可能出現的答案:
1、太長,沒有什么趣味。
教師可追問:為什么你會覺得它沒什么趣味呢?
明確;文章似乎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情節。
2、環境描寫十分突出。
教師可引出蒲寧的創作風格:
蒲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于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于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1933年,“由于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蒲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三、初讀文本,回答下列問題
在學習雨果的《炮獸》的時候,我們了解到場景是小說最小的構成因素,而場景描寫是場面描寫和風景描寫(傳統教材稱為環境描寫)的合稱。那么,這篇小說以什么場景為開頭的?又是如何結尾的?
學生閱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回答問題。
明確:以歡快喜悅的豐收場景開頭;以蕭瑟荒涼的打獵場景結尾,最終更以一首悠揚而悲壯的歌謠作結。
四、 線索分析
這篇小說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情節,也不靠情節來組織,而是靠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畫面來組織、推進,那么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的呢?或者說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組織內容的?
明確:
以時間為線索,從八月寫到十一月,將“初秋”蘋果成熟的季節、農田豐收的季節、“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時狩獵的季節連綴成四幅如詩如畫的圖景,描繪出精美的俄羅斯農村秋天的景致。
五、 主題探究
1、在作者的筆下“安東諾夫卡蘋果”僅僅是一種美味的水果嗎?
明確;不是。
2、在這篇文章中,“安東諾夫卡蘋果”成了一種象征,那它象征著什么呢?
明確:象征著豐收、甜美、富足的鄉村生活。
3、文章通過這樣一個象征表現了什么主題?全文是以回憶的形式寫出的,那過去的時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認為這篇文章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整篇小說都籠罩在“安東諾夫卡蘋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對昔日美好的深情緬懷中,抒發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時世變遷的惆悵和感傷。這是一首舊時代的挽歌,溫柔敦厚,哀而不傷,將感情包裹于事易時移的幾幅對比鮮明的圖畫中,以藝術的美感來感染讀者。
六、整體研讀
本文作者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羅斯風情畫”,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圖畫內容。
明確:
• 蘋果豐收圖(場景一)
• 莊園生活圖(場景二)
• 深秋打獵圖(場景三)
• 小地主生活圖(場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