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一、教學設想
《鴻門宴》長期以來都是語文課本的保留篇目,這篇課文研究重點多集中在項羽、劉邦兩個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課文,放到整個《項羽本紀》中去分析,也不能簡單的貼標簽。既是《鴻門宴》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們就要從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項羽、劉邦兩個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對待周圍的人的態度,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項羽、劉邦二人對待對手、部下、內奸、內應的態度去分析,同時要提醒同學人物的性格是復雜的,要注意從散落的細節中去進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學生情況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學生的基礎在同齡人中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通過入校以來近一個月的引導,學生基本上養成了自主預習的習慣,借助資料和課下注釋,學生大多能讀懂課文的意思。
三、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重點字詞、句式。
2、結合故事情節分析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鴻門宴”在楚漢戰爭中的意義。
四、教學步驟
1、了解司馬遷和《史記》
2、梳理故事情節,穿插字詞、句式教學
3、探究“鴻門宴”在楚漢戰爭中的意義
4、分析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
師:今天我們學習第6課《鴻門宴》,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作者司馬遷。(板書課題和作者)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生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現在陜西韓城)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司馬遷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太初元年(前1XX年),與唐都、落下閎等進行歷法改革,共訂太初歷。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魯迅更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師:你介紹得很翔實,不僅介紹司馬遷生活的年代,出生的地點,人生的經歷和后人對他的評價,還介紹《史記》的內容、體例及其在歷史上、文學上的地位。學習經典名篇,我們都應該從這些方面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不過,更重要還是我們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認識,我注意到你剛才是看著資料讀的,能不能不看資料,說一說你對司馬遷及《史記》的認識?
生1: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史記》的不朽!
師: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對司馬遷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發自內心的認識才是最有價值的認識。先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把你的認識寫在書上,然后和你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
(同學思考,在書上寫下自己的認識。約一分鐘后,自由結合分組,前后左右的同學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