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并詩) (蘇教版)
王勃一反離別的悲苦,寫出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所以說許多時候作品是與作家相關的。
這就是王勃的個性。
歸納:正是因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經歷,觸動了王勃的感觸,也留下了這篇唱絕宇內的文章。
四.把這3、4兩段朗讀一遍。
五.另外,這篇作品質所以稱為千古美文,不僅僅因為王勃唱出了人類思想上的共性和個性,還因為它在寫景時,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詩句。
下面請同學們找找你認為景物描寫寫得絕妙的句子,能做點簡單的點評。
……
重點賞析以下幾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欣賞名句時可根據課堂具體事情,調節欣賞詩句的順序)
1.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對偶,白描的寫法,從動態、色彩、空間等多角度描寫,就像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彩色圖畫:背景是晚霞,時間在傍晚,有動態的落霞和孤鶩,有靜態的秋水和天空。
展示圖畫
2.此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這句寫出色彩變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3.運用夸張突出樓之高,水之深!按洹蓖怀隽藢訋n顏色鮮艷悅目!帮w”字化靜為動描繪出閣道如鳥之欲飛。
小結:由此可見,王勃寫景頗具特色,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寫山水,體現一定的美學特征。這也是《滕王閣序》成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
六.總結
韓愈曾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則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边@是因為王勃此序不僅有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內容,而且有靈活多變的寫景方法。
所以說歷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七.朗讀全文,再次體會文章的優美動人之處。
滕王閣序 賞析
一.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父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有詩文集《王子安集》。
二.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寫景,概述滕王閣的地理風貌,引出參會人物,點明時間,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第3、4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